這個時候寫麗江可以怎麼玩,心裡有些沉重,因為四川大地震的慘
重傷亡與山河變色正揪著全世界每個人的心,父母找不著孩子、孩子沒
有了爸媽的殘酷現實令人心碎。而麗江所在的雲南省,地理位置 上正緊
臨四川省的南邊,一線之隔的美麗與哀愁,更提醒人們世事無常,當更
珍惜。
其實麗江也曾經歷地震的摧殘。1996年2月3日傍晚,一場芮氏規
模7.0的強震撼動著這個才從觀光旅遊重新找到自我的古城,樓毁牆塌
的景象令人怵目驚心,傳統木結構房屋更甚於混凝土現代建築的受損慘
重,讓人擔憂古老文化是否會隨之消逝,近三百人的死亡人數更令這個
為無數國內外旅人帶來歡樂的古城蒙上哀傷。
然而這場地震不僅沒有震垮麗江,反而賦予麗江重生的力量。 「經
過地震後,麗江的旅遊不僅沒有淡下去,而是以更加驚人的速度發展起
來。很多人甚至認為是地震使世界重新發現了麗江。在某種意義上這應
該是正確的......」《原鄉麗江》的作者任點,以在地人的觀點,於書
中這麼寫著。
事實上近代的麗江,經歷的何止是地震的破壞?解放時期(文化大
革命)舉凡沒有人住古蹟都被大肆拆毁,1981年11月15日麗江近代最嚴
重的火災則燒燬(或因救火而毁損)了兩百多棟古建築,還有1980年代
當地居民和地方政府為追求現代化以混凝房屋取代傳統建築的大興土木
......, 都差點陷麗江於萬劫不復。
正當「麗江之所以是麗江」的原始價值一點一滴流失之際,有人開
始以具體行動維護麗江的傳統文化。在納西古樂(麗江的民間古樂)有
宣科先生的努力不懈,在傳統建築的保存與恢復則有朱良文先生(當時
的雲南學院建工系主任)的亟力奔走,再加上外國背包客絡繹不絕的造
訪(1980年代的內地人在經濟上還沒有能力旅遊,麗江也非解放後的中
國行銷的旅遊景點,但這座古城的美卻被寫入由外國人執筆的中國旅遊
指南裡),終於促成1986年12月麗江被中國國務院頒布為「歷史文化名
城」的美事。
於是通往麗江的公路開始以較高規格的要求修築,麗江機場開始興
建(1995年落成啟航),代表麗江古文化的東巴文開始受到重視,古鎮
裡的古建築也受到保護,晚間固定時段演出的納西古樂則為古鎮的夜晚
帶來高潮,後來連內地人也開始到麗江旅行,古鎮裡的店舖自然也愈開
愈多,愈亦熱絡。
興盛的觀光旅遊必然為當地人帶來可觀的收入。所以一切以旅遊至
上的做法,未必真能做到保存麗江的傳統文化與價值。像是不搭調的現
代建築還是占據大研古鎮北門入口處附近(東大街),舖設在四方街廣
場的建材卻是古時候不會出現的水泥。
也許冥冥中自有定數。1996年的那場大地震,讓麗江在重拾「歷史
文化名城」身份的過程中有機會重新調整腳步。東大街的磚混結構建築
終於拆除,四方街的水泥地也被撬起改舖五花石(後來這些新的五花石
又再一次被撬起,以附近鄉鎮古街上歷經歲月滄桑的五花石)。
正因為如此,麗江古城裡(尤其是大研古鎮)真正是自明清時期遺
留下來的傳統建築已經少之又少,環伺所見很多都是重修復建的成果。
復古建築多過於真正的老房子也許有些令人遺憾,但一切以申報「世界
文化遺產」 的要求為最高行事準則的震後重建工作,卻讓麗江古鎮得以
恢復比較接近原來的顏色,而維繫麗江價值的古文化才有機會被多數人
(而不再只是少數人)重新審視、追溯、發掘與維護。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被列入聯合國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以及1999年5至10月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闢麗江為分會場,延續地
震帶來的省思和改變,接力地把麗江推向世界旅遊盛地的最高峰。
因旅遊而高度發展的商業或許掩蓋了麗江古城原本的特色,失去古
房子的古鎮也許讓為此而來的旅人感到有一點點失落,但傳承傳文化的
心卻在麗江無限伸展與蔓延。
正是這樣的心讓麗江的人事物(包括過去的和現在的)依然令人感
動。所以不要設定自己要到麗江一定看到什麼,就把自己簡簡單單地放
到這個環境裡,然後在時間的流裡千折百轉的麗江,自然會在與你心交
會的剎那擦出火花。
參考書籍:《原鄉麗江》,作者任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6